锅炉房厂区热力管道
返回列表 来源:银晨锅炉 发布日期:2016-03-27 09:15
第一节 供热系统 第160条 蒸汽管道系统的选择,应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。当供汽参数 相同时,一般采用单管制枝状系统;当生产对供汽参数有特殊要求或经济上合理 时,一般采用双管制或多管制枝状系统;当热源位置适中时,一般采用辐射状系 统。 第161条 凝结水回收方式的选择,应根据厂区的地形、用户的分布状况,用 汽设备的特点,供汽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凝结水回收量等因素,经技术经济方案比 较确定。 第162条 用户的凝结水应尽量回收。凝结水的热量和二次蒸汽,应充分利 用。 第163条 采用余压方式回收凝结水时,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凝结水管的管径应按汽水混合状态进行计算; 二、疏水器后凝结水的压力,应大于凝结水系统的阻力和背压; 三、压力相差较大的凝结水,在合流时应采取措施,使其均能回到凝结水箱。 第164条 采用闭式满管方式回收凝结水时,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二次蒸发箱的箱底标高,应较安装蒸发箱处的凝结水回水系统的运行压 力线高0.5米,但不宜超过3米; 二、在凝结水管接至凝结水箱处的水封管顶端,应装设与水箱的汽空间相连 通的防虹吸管; 三、凝结水箱应为闭式承压水箱,并应装设安全水封。 第165条 采用加压方式回收凝结水时,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凝结水泵站的位置,应根据全厂用户的分布状况确定,一般设在有用户 的建筑物内; 二、当全厂同一凝结水系统中有几个凝结水泵站时,凝结水泵的选择,应符 合并联运行的要求; 三、凝结水泵站内的水泵一般设置两台,其中一台备用。每台凝结水泵的流 量不应小于每小时最大凝结水回收量的120%。水泵的扬程应大于凝结水系统的 阻力和背压; 四、凝结水泵宜装设自动启动和停止运行的装置; 五、凝结水箱宜设置一个,其有效容积一般为15-20分钟的最大凝结水回收 量。 第166条 凝结水总管在接入凝结水箱时,宜采取防止空气进入凝结水系统 的措施。 第167条 采用单泵闭式循环热水采暖系统时,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系统静压线的确定:系统的静压线一般为直接连接用户系统中的最高充 水高度与供水温度相应的汽化压力之和,并应有1~3米水柱的富裕量; 二、系统运行时,应使系统不汽化,回水总管的运行压力线,不应低于用户 系统的充水高度; 三、系统压力的选择,在任何情况下,不应超过用户设备的工作压力; 四、用户入口处的分布压头大于该用户系统的总阻力时,应采取措施,消除 其过剩的分布压头。 第二节 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第168条 厂区热力管道的布置,应按全厂建筑物、构筑物布置的方向与位 置、热负荷的分布情况、工厂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以及对其它管道的关系等因素进 行综合考虑确定,并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管道的主干线应通过热负荷集中的区域,其走向宜平行于厂区干道和建 筑物; 二、不应穿越电石库等由于汽、水泄漏将会引起事故的场所,并不宜穿越建 筑扩建地和物料堆场,尚应尽量少穿越厂区主要于道; 三、山区建厂时,应注意地形的特点,因地制宜地布置管线,并应注意避免 地质滑坡和洪峰口对管线的影响。 第169条 在热水管道、闭式满管和加压凝结水管道的低点,应装设排水阀; 高点,应装设放气阀;蒸汽管道的低点应装设疏水和启动排水装置。 第170条 阀门和附件的装设,在满足生产和维修的条件下,应尽量精简。 第171条 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,应根据建厂地区的气象、水文、地质、地 形等条件和考虑施工、运行、维修方便等因素,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,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: 一、在下列任一情况下,热力管道不宜采用地下敷设: 1.地下水位高或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,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在经济上 不合理时; 2.土镶具有较强的腐蚀性; 3.地下管道密集或有特殊障碍(如何沟、岩层、溶洞等)的局部地区,采 用地下敷设在技术上有困难或经济上不合理时。 二、在下列任一情况下,热力管道不宜采用架空敷设: 1.在寒冷地区,间断运行有可能冰冻时; 2.在寒冷地区,因散热量过大,介质参数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或不经济时。 第172条 厂区热力管道的管径,不应小于25毫米。 第173条 管道宜设有坡度,其坡度不应小于0.002。不间断运行的架空蒸 汽管道,可不设坡度。 第174条 厂区热力管道和管沟与建筑物、构筑物、道路和其它管线之间的 净距,宜符合规范附录一、二、三的规定。 第175条 架空管道沿原有建筑物(或构筑物)敷设时,应考虑原有建筑物(或 构筑物)对管道荷载的支承能力。 第176条 架空热力管道与输送强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共架敷设时,热力管 道不得敷设在易受腐蚀的位置。 第177条 多管共架敷设时,管道的排列方式及布置尺寸,应使所有管道便 于安装及维修,并应使管架荷载分布合理。 第178条 架空热力管道在不妨碍交通的地段,宜采用低支架敷设。其管道 保温层与地面的净空距离不宜小于0.3米。 第179条 管道地沟形式的选择和地沟内管道的布置,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管道数量少且管径小时,宜采用不通行地沟。地沟内管道一般采用单排 布置。 二、管道通过不允许经常开挖的地段,且采用架空敷设不合理时;管道数量 较多,采用不通行地沟敷设的沟宽受到布置的限制时,宜采用半通行或通行地沟。 当地沟内任一侧管道的排列高度(包括保温层在内)大于或等于1.5米时,可采用通 行地沟敷设。半通行或通行地沟内的管道,应尽量采用沿沟壁任一侧单排上、下 布置。 第180条 半通行地沟的净空高度一般为1.2-l.4米,通道净宽一般为0. 5-0.6米; 通行地沟的净空高度一般不小于1.8米。通道的净宽一般为0.7米。 第181条 地沟内管道(包括保温层)的外壁与沟壁、沟底、沟顶的净空距 离,宜符合下列规定: 与沟壁100-150毫米; 与沟底100-200毫米; 与沟顶不通行地沟50-100毫米; 半通行和通行地沟200~300毫米。 注:管道之间的净空距离,应根据管道安装和维修的需要确定, 第182条 热力管道严禁与输送易挥发、易爆、有害、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 和输送易燃液体以及各种可燃气体的管道敷设在同一地沟内。 第183条 地沟内热力管道的分支点装有阀门和仪表、疏水及排水装置、除 污器等附件时,应设置检查井,并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检查井的净空高度、大小及井内管道和附件的布置,应能满足安装、操 作及维修等要求; 二、检查井面积大于或等于4平方米时,人孔不应少于两个; 三、检查井内应设集水坑。 第184条 通行地沟的人孔间距,不宜大于100米;半通行地沟的人孔间距不 宜大于60米。人孔口应高出周围地面。 第185条 整体浇灌的通行地沟,应设置安装孔。安装孔的位置和大小,应 满足安装及维修的要求。 第186条 地沟的设计,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79-185条的规定外,尚应符合 下列要求: 一、宜将地沟设置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,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水渗入沟内。 地沟盖上部宜覆土; 二、地沟沟底应有纵向坡度,并应与沟内主要管道的坡度及坡向一致; 三、通行地沟内的照明电压,不应大于36伏; 四、通行和半通行地沟,应有较好的自然通风。 第187条 热力管道在土壤腐蚀性小、地下水位低、土壤具有良好的渗水性 以及不受腐蚀性液体浸入的地区内,可采用直接埋地敷设,但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管道保温层外壳底部距地下水的最高水位不宜小于0.5米; 二、管道保温层外表面应有良好的防水、防腐层; 三、在管道的弯角处以及安装伸缩器处,均宜设有可供管道热补偿用的可渗 水的短沟,在短沟的两端宜设置导向支架。 第188条 直接埋地敷设的管道穿越铁路和道路时,其交叉角不宜小于45度; 管顶距铁路轨面不应小于1.2米;距道路路面不应小于0.7米。敷设在铁路和不 便开挖的道路下面的管段,应加设套管,套管的两端伸出铁路路基和道路边缘不 应小于1米;铁路路基和道路边缘有排水沟时,应延伸出排水沟边1米。套管内的 管段应采用无缝钢管及焊接连接,并应减少焊口。 第三节 管道热补偿和管道支架 第189条 管道的热膨胀应尽量采用自然补偿。当自然补偿不能满足热膨胀 要求时,应设置伸缩器。 第190条 弯管伸缩器冷紧量的计算,应遵守下列规定: 一、管道输送介质的温度小于250℃时,一般采用管段计算伸长量的50%; 二、管道输送介质的温度为250-400℃时,一般采用管段计算伸长量的70%。 第191条 套管伸缩器和弯管伸缩器的布置,应符合下要求: 一、套管伸缩器应布置在固定支架近旁的平直管段上,并应在其活动侧装设 导向支架; 二、弯管伸缩器一般布置在两固定点之间的管段中部。当需要在伸缩器两侧的 连接管段上设导向支架时,导向支架的安装位置,不应影响伸缩器的正常作用。 第192条 当管道直接敷设在在另一管道上时,应采取措施消除因管道的不同 热胀冷缩造成的相互影响。 第193条 计算共架敷设管道的推力时,应计入牵制系数。 第194条 管道的活动支架最大间距,应符合下列要求: 一、对有坡度的管道,活动支架的最大间距应分别按管道的强度和刚度计算, 并取其较小值; 二、对无坡度的管道,活动支架的最大间距可只按管道的强度计算。 第四节 管道材料和保温 第195条 管道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, 一、压力大于10公斤力/平方厘米和温度大于200℃的蒸汽管道,应采用无缝 钢管。压力小于16公斤力/厘米^2和温度小于200℃时,可采用加厚水煤气输送钢 管。 二、对于热水、凝结水管道以及压力小于或等于10公斤/平方厘米、温度小 于或等于200℃的蒸汽管道:当采用不通行地沟或直接埋地敷设时,均应采用无 缝钢管,当采用架空、半通行或通行地沟敷设时,可采用水煤气输送钢管或无缝 钢管。 第196条 管道保温层厚度的确定,应根据介质的温度、管道敷设的方法、 保温材料的性能等因素,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。对于运行维修人员经常接触 的管道和附件,其保温层厚度,尚应符合保温层表面温度不大于50℃的要求(周 围空气温度按25℃计算)。 第197条 架空管道和不通行地沟内的管道,其保温层外表面均应有良好的 防水层。 第198条 直接埋地敷设的管道,当保温材料为整体浇灌时,在管壁的防锈 涂层与保温层之间,应有可供管道热胀冷缩的隔离层。